古文觀止
         校對、白話翻譯:yny

卷一 ‧ 臧哀伯諫納郜鼎  左傳 ‧ 桓公二年

夏,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納于大廟。非禮也。

臧哀伯諫曰:「君人者,將昭德塞違,以臨照百官,猶懼或失之,故昭令德以示子孫。是以清廟茅屋,大路越席,大羹不致,粢食不鑿,昭其儉也。袞冕黻珽,帶裳幅舄,衡紞紘綖,昭其度也。藻率鞞鞛,鞶厲游纓,昭其數也。火龍黼黻,昭其文也。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。鍚鸞和鈴,昭其聲也。三辰旂旗,昭其明也。夫德,儉而有度,登降有數,文物以紀之,聲明以發之,以臨照百官。百官於是乎戒懼,而不敢易紀律。今滅德立違,而寘其賂器於大廟,以明示百官。百官象之,其又何誅焉?國家之敗,由官邪也。官之失德,寵賂章也。郜鼎在廟,章孰甚焉?武王克商,遷九鼎於雒邑,義士猶或非之,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,其若之何?」公不聽。

周內史聞之曰:「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!君違,不忘諫之以德。」


白話翻譯

夏四月,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。初九,安放在大廟,這是不合禮的。

臧哀伯進諫說:「做國君的,是要表彰道德、杜絕邪惡,以昭示百官,還怕有所缺失,因此顯揚道德以訓示子孫。所以用茅草覆蓋宗廟的屋頂,用蒲草結成的席子做祭天時所乘的車的車墊,祭祀用的肉羹不調五味,祭祀用的黍稷不精鑿,這是用來昭示節儉。禮服、禮帽、蔽膝、玉笏、束帶、下衣、綁腿、複鞋、橫簪、瑱繩、冠帶、冠飾,這是用來昭示制度。佩巾畫上水藻,佩刀繫上玉飾,鞶帶垂飾,旌旗的飄帶,馬繫的革帶,這都是用來昭示定數。衣裳繪繡上火、龍、黼、黻,這是用來昭示文采。用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畫各種形象,這是用來昭示物色。馬錫、車橫鈴、車前鈴、旗鈴,是用來昭示聲音。旌旗上畫日月星,這是用來昭示光明。所謂道德,是要節儉有法度,增減有定數,用圖紋形象來表示它,用聲音顏色來彰顯它,這是用來昭示百官。百官因此戒慎恐懼,而不敢違反紀律。現在反而破壞道德樹立邪惡,將受賂的郜鼎安置在大廟,公然向百官展示。百官如果效法,還能懲罰他們嗎?國家的衰敗,是由官吏的邪惡開始的。官吏會失德,就是仗著恩寵公然賄賂。郜鼎在大廟,還有比這更明顯的賄賂嗎?周武王滅商時,把九鼎遷移到雒邑去,高義之士還說他不對哩,更何況把明示邪惡叛亂的賂器放在大廟裏,這怎麼可以呢?」桓公不聽。

周天子的內史聽到這件事,說:「臧孫達的後代在魯國一定能長保祿位吧!國君違背禮制,他能不忘用道德去勸阻。」

注:魯桓公二年正月,宋國的華父督殺了孔父嘉,並且奪取他的妻子,又弒殺了宋殤公,然後從鄭國迎回宋公子馮,立公子馮為國君,是為宋莊公。三月,魯桓公在稷和齊釐公、陳桓公、鄭莊公相會,承認宋國的新政權。宋國的新政權對其四君各有賄賂,魯桓公得到的就是郜鼎。